自由选择读后感(精华6篇)。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1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经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我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明白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所以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呢?但经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我肩上的职责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欢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2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3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4
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
这也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也真正了解自己.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淹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遗忘,但它们仍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却决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势.
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女儿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地触动,像一个习惯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满狂喜的同时,亦有隐隐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忧虑.有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单凭我一人之力无法承担被揭开的真相.
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父母接受并亲身实施了这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幸福.
本书作者孙瑞雪女士是中国第一个蒙特梭利(注)幼儿园的创办者,本书正是她结合了蒙特梭利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论在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里早已被全世界的无数实践者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然而中国却是在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孙瑞雪女士和她的学生们勇敢地做了在幼儿教育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成功地迈出蒙特梭利中国化的第一步.
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凡是我们对孩子有所期待的,无论是纪律、独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给他们怎样的爱和自由.
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予孩子他们需要的爱.
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父母的爱.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到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极大的差别,压力和恐惧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影响到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他们看似敏捷的反应并没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而是大人不断强加给他某种刺激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学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试验一样.
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好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割断后,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再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
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那就是过分“呵护”,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遇到危险,为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们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剥夺了自己成长的经验后,孩子们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到了此时,成人们又开始指责孩子的这些缺点,却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
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这本书我已读了三年,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感谢它,因为没有它,我和我的女儿可能仍在蒙昧的黑暗中挣扎.
假如你不愿自己或孩子永远被禁锢在简单狭小粗陋的世界里;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来能够不为外界所惑,体会发自内心的幸福,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5
过去,相较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朋友亲人,对待曾经的爱人却是相当苛刻。比如,恋爱的时候会拿一些小事儿去衡量是不是真的爱我?有没有足够爱我?若干年后会不会一直这么爱我的?为这些傻问题去自我纠结或纠结他人。
用老公自己的原话说:“不堪回首,那段身心俱疲的日子。”我会把他气得不知所措,而被气走的他,最终又不得不捧回一束花来哄我。他问我:“告诉我怎么做你才会开心呢?”而现实状况是“有时真不知该怎么办好,不照你说的做不对,照你说的做还是不对。”而这种状态在婚后一直持续了近两年,当然纠结的问题不再是具体的字面上讨论的爱与不爱,是衍化到生活中爱的行动多和寡,爱的觉悟高与低。
过去,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无形中对身边亲密的人施加过太多压力和不愉快,在此说声抱歉。后来,意识到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我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或是情商不足或是脾气不佳。直到现在,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隐约从这本书中找到可能导致以上情形的原因。小时候,2-5岁间我是在外婆那养,后面是和奶奶一起长大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导致既便是成年后的自己,也会有缺少爱、安全感相对匮乏的感觉。
所以在恋爱期间以及婚姻的头两年,我就像一个“老孩子”,在丈夫这里弥补着已逝去的“金色童年”。好在我丈夫的心理状态发展的很好,面对过去我的无理取闹,他都无条件的顺从,回馈地是满满的爱和包容。作者的观点是,一个人会因意识上的问题造成一生的不幸。如果女孩在童年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赞,长大后可能在婚姻上比较失败,原因是她会依恋一个男性,是依恋不是爱,她会想方设法地得到这个人的肯定,没完没了的纠缠爱和不爱她的问题,此时她需要的不是爱,还没有上升到爱,而仅仅是一个肯定。【WWW.36gh.Com 合同范本网】
我想说的是,那些在幼年童年时的某些特殊经历,是会对成年后的自己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幸运地有机会得到释放或弥补还好,如果一直压抑着得不到释放,是会影响一生的幸福感的。而曾经发生过的压抑,只有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以释放,即便是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弥补期或发泄期。如今的我很快乐,也很感恩,感恩有机会全程陪伴见证孩子的成长,觉得自己真是幸运极了。
我们成人以玩水会把衣服弄湿弄脏的.理由限制孩子,却忽略了玩水是他此刻的发展需要,也想不到玩水玩沙的孩子也在动脑也在创造。我们教孩子玩具应该这样玩不是那样玩,对他说了无数个“不是”“不对”,却不知自己可能限制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自以为耐心地纠正孩子树叶是绿色,不能涂红色的,却没想到其实孩子有自己观察发现事物的能力。
一个月前,我拿桃花和树叶给墨墨涂色时,她抓起一支笔,就把桃花和树叶都涂成同一种颜色(当时没去纠正)。可令人惊奇的是,就在上周,我拿出同样的桃花和树叶给她涂色,她从24支彩笔中挑出粉和绿,说:“妈妈,树叶是绿色的,桃花是粉色的。”并给涂上了正确的颜色。所以说,不要低估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能力,教会灌输给孩子与孩子自己思考总结发现是有区别的。孙瑞雪说:“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就算我们说的都对,又能怎样?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
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就像母鸡爱小鸡,狮子爱它的宝宝一样,尤其当孩子刚刚降临这个世间,那么小,那么无助,吃喝拉撒睡玩儿无一不需要依赖大人,小小的他无论如何哭闹我们都对他充满爱意充满耐心。但是随着他渐渐长大,独立思考建立后,这种“爱”恐怕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做到的。你想东,他向西;你挖坑,他填土。想不发脾气都难。可是,你却不知道在大声对孩子吼叫时,他是有多恐惧多无助。
前两天,正要给墨墨读《大嗓门妈妈》的绘本,墨墨忽然神情慌张,直对我说:“妈妈,这本书讲过了,这本书讲过了。”(其实我没讲过,也不知道书的内容)把它放一边,墨墨貌似很惧怕这书,又赶紧把它塞进被子里去了。当时我纳闷,平时一个故事要讲好多遍才肯罢休的呀!爸爸说他曾讲过一遍,我翻了翻,讲地是一位大嗓门企鹅妈妈冲着小企鹅大声吼叫,那声音把小企鹅震得四分五裂,脑袋身体翅膀嘴巴屁股双脚眼睛都震掉到宇宙海里热带雨林等不同各处,企鹅妈妈找到所有碎片,把它们缝到一起,并向宝宝道歉的故事。当然不是每个孩子看到这绘本都会像墨墨这般恐惧。但故事中孩子的无助,就像书中企鹅宝宝自诉的那样:“只有双脚依然站在那里,然后开始不停地奔跑。我想寻找,但眼睛却在宇宙里。想大喊,但嘴巴却在山顶上。想飞翔,但翅膀却在雨林里。“虽然是幼儿绘本,但更像是写给大人看的。你觉得呢?
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愿望,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模样去塑造去教育孩子,却忘了生命的模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构建出来的。正如作者所说:“你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就依赖于你这样点点滴滴的和他生活的情景,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某一个愿望。所以,所有的愿望都取决于你在跟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去做!”
自由选择读后感 篇6
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怆。
每当这个时候,舆论的发酵点之一,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父母这一项工作,从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
我的闺蜜孕中期,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吓得睡不着觉。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才终于不紧张了。
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第一反应是,耻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会吃奶的。”
后来仔细想想,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看来“不用学习,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的。
这几天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深以为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
爱是独立的前提,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有了爱和自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稳定的精神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给予爱,给予自由,帮助他,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并且,不错误邀功。这样,孩子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触动我心的部分原文摘选:
1、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个知觉上
2、家长要准备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精神
3、孩子是自我教育的···你是帮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过程是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的帮助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你唤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让他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4、爱和自由,美和理想
5、每一位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
6、当妈妈很“倒霉”,你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因为孩子是依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
7、宁可不给孩子一颗好心,也要给他一个好脸
8、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有了自由就能选择感兴趣的,因为有兴趣,就能反复做,在反复练习中,产生专注力,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感知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规律。这就是纪律最早的`形成。
9、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10、即使是孩子,玩耍也没有意义,从中不会得到什么。···儿童真正的状态是,坐在那里长久工作。
11、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互相暗恋的爱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
12、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来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成人的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成长。
13、我们太喜欢说教,这是我们受压制太多,没有办法对付成人,只好对付弱小的孩子。
14、6岁以后的“吸收性心智”消失,开始接受知识。
15、儿童自我学习的抽象能力其实要求很高,是很多成人早已丧失的能力。···1、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2、相当的自主和独立判断能力;3、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
尼莫九个月,有时候我也会发懒,只想着感觉把他哄睡,自己好玩手机。有时候会觉得他做的所有动作都是无意义的,不想观察他。
看了这本书后,我偶尔很认真地观察他,偶尔会发现即使是这么小的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所有的行为动作,都是出自一定的需要,有一定的章法的。就像书里说的,儿童是自我发展的。尼莫,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周边的环境,尽管很缓慢。
产假四个月结束后,我就去上班了。我有意识地在每天上班前和他说再见,告诉他我要去上班了,大概他五六个月的时候,爷爷抱着他在门口,我们就教他“拜拜”这个概念。但是到现在九个月了,他还没有主动举起手做“拜拜”这个动作,但是他八个月大时,突然就对灯这个概念有了感觉,我们也没有教过他,说”灯灯“时,他会抬头并举手。有时候能准确用眼睛看向灯并用手指到灯的位置,有时候灯在后方,他却举手指向前方。我并不知道他是真的理解灯这个概念,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让他在听到”灯灯“时会抬头举手。但是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的。
会手膝爬之后,尼莫对床头柜很感兴趣,经常就往床头柜爬。我家床很高,我很怕他掉。爬到床边边,我就把他拽回来。今天我突然想在偷偷保护他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探索床头柜。连续四次,我发现他都以一样的步骤往床头柜上爬,先把右手伸出并放低,抓住垂到床垫侧面的床单,再伸出左手放到床头柜上。往前挪动一点,这时候两只脚已经在床边摇摇欲坠了。有时候会在这个位置,两手两脚撑着,维持一会。之后,放下右脚到床高一半位置的一个突出一点的横杠上,再慢慢把另一只脚也挪到这个横杠。横杠很窄,再下一步,就是支撑不住,倒在了我手里。反复反复,头上都是汗,但是不会一次就停止。我隐约觉得,孩子确实是自我发展。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应该也是我难得的重新感知这个世界的一个机会。重要的是,我也要以开放的心态、百分百的精神面貌陪伴孩子成长,学习如何去爱。
-
考试祝福网小编为您推荐自由选择读后感专题,欢迎访问:自由选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