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祝福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考试祝福语 > 导航

不急不催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3-13

不急不催读后感(系列6篇)。

不急不催读后感 篇1

这个学期,孩子整整5岁了,进入了幼儿园中班。

最近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对家长撒谎,自己做错了事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推卸责任,这使家长很恼火。有一次,他搬了一把小凳子一个人在厨房间拿瓢盆在玩水,厨房间地上洒了一地的水,我问他,这地上的水是你洒的吗?他说不是的,是爷爷洒的水,这样的回答我非常生气,当时就冲着他大吼了一声,他还一直在说不是他洒的水,后来类似的事我又对他大吼大叫了几次。相信有些家长也可能会严厉责骂孩子,当孩子做出类似不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时,如果家长一味地追究“为什么这样做”的话,只会让孩子想着找借口推卸责任,同时给孩子留下的是挨骂的记忆和难以磨灭的恐惧感,到头来对问题的解决根本无济于事。

可随着孩子的长大,对社会认识的加深,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社会规则,首先,家长要跟孩子说明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对,意味着什么,使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会规则和生活态度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家长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受好奇心理的驱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这种心理和表现都很正常,家长面对这些事情时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再次,面对孩子不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的心情,而家长伤心的样子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触动。另外,家长要引导孩子反省,一旦发生类似地事情,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样的规则实际上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比较难,当家长要对孩子大吼时,建议家长们先在心里默数10秒钟,这样对孩子大吼的几率就会降至最低。后来我买了一套来自英国的儿童情商培养图画书,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其中有一本规则的书就是《诚实》,书中的画面类似他洒了一地的水时是这样写的:当你解决自己造成的麻烦时,你就是一个诚实的人。孩子看到这画面感触很深,这样的坏习惯现在几乎都改变了。

不急不催读后感 篇2

虽然有些苍促的看完《不吼不叫》这本书,但还是感受很深。书中分三部分去讲述,由第一部分理解吼叫,到第二部分怎样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再举例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方法。这本书我想对于现在的家长们,都是很值得学习的。

而我也从书本的练习中,更多的了解到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属于哪种气质类的。我的儿子很聪明,但也很敏感,做事有些小磨增,而我却急性子,为此,很多时候看到儿子慢吞吞样子,我变得越来越没有耐性,不知不觉就成了狮子吼妈妈,想起曾经对孩子吼叫的一幕幕,想起孩子低着头,或委屈的表情,心里真得不是滋味。书中分析为什么你在吼叫,也让我从另一个层面有更加直白的理解,因为吼叫只是在气势上压倒孩子,并没有真正的让孩子信服。弟子规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妈妈总是对孩子吼叫的话,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会影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妈妈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教会孩子控制情绪和行为。

从书本中,我感悟最深的是处理冲突的方法,细细体味书中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当再次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先平静下来,只有自己感觉好了,才能做得好。

书中的第一步自问

(A)问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再去觉察自己的呼吸。

(B)因此需要优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在去处理问题。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分析,这究竟是孩子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无论是孩子还是自己,都需要做一个连接,与自己连接就是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也是书中所讲到的第三步,平静自我。

(C)第四步是确定孩子的需要。

(D)我们很容易以大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孩子,在这里,换步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纪,对他是不是抱有合理的期待?最后用同理心

(E)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镜,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孩子想诉说什么。

书本中4C的管教法也很有意思,如果你也想和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沟通,教育孩子不吼不叫,那么,请快快请教《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吧,相信,在此书中,你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不急不催读后感 篇3

当孩子说“不”时,是自主意识形成的原因,我们应支持与引导,特别是要注重说话的态度和沟通的方式。

针对“人来疯”的孩子,我们要多带他接触外界的人与环境,减少见客人的新鲜感,同时,也可以让孩子适时的参与到大人讲话的过程中来,也可以让其中一个家长来看着孩子。还可以及时的教育,让其积极的表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有些孩子总喜欢欺负别的同学,说明他的家庭是不和谐的,他也经常受到父母的虐待,然后把这种痛苦转移到别人身上,其实他内心是非常弱小的,所以总以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总受父母的批评,自己的内心就会有社交恐惧感,以至于以后不会交朋友,不会社交,今后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为孩子创造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每个父母的责任。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人赏识,否则这个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全的,也会缺乏勇气去做自己的事情。赞赏要及时,表扬要具体化,还要把握好度,表扬过多孩子会自负,表扬太少今后做事又缺乏自信心。所以,这是门学问,要好好把握时机。好好发现孩子的变化与感受。

针对一些家长的决定与孩子的错误想法相冲突且孩子不听商量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不理会,让他自己想清楚这件事为止。当孩子因为自己的任性导致做错事的时候,也要让他自己面对被别人指责的后果,这样他以后做事就会谨慎很多。

当孩子出现胡闹的现象时,我们首先要有坚决的行动,低缓简明的话语来劝说,不听时,可以冷处理,不责骂也不予理会,让他自己反思自己,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孩子实在不听,家长也可以适当强制让他去做,比如捏住他的肩膀,让他有吃痛感,他下次就会有所收敛。

与他人相处,少不了的就是宽容,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与气度,欣赏别人的长处,善待他人的短处,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如果别人无意间做错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那么没人愿意与他相处,同时也会把这世俗的毛病传染给孩子。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就是这样,别人对他做错了一点事情,他就指着别人的鼻子,坚决让别人给他道歉。而那个做错事的小朋友还一脸懵的`状态。不给道歉就要对其大打出手。但当他自己出现错误时,他就跟没事儿人一样的走开,我就在想,他的父母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为人,或者说父母之间相处的不和谐才造成了如此计较的性格。所以,我也劝说过这个孩子,也给他讲过道理,也引导过他,但他还是会指着别人说别人怎么怎么不对。但改进一点的是,他没有再逼着别人道歉。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作为榜样的力量也很重要。

再来聊一聊观察这件事,说到观察就想到了专注分析的能力,如果没有专注分析性的观察,是达不到想要的结果的。而且还要注重细节,否则其结果也是不完整的。

幼儿从婴幼儿时期就有模仿的能力,他的模仿来自于自己的观察,专注的观察后加上自己的分析理解,就能做到复制成人的行为。就像一个视频中的小女孩一样,她在区角里,不管是开面包店还是当医生,都能表现的如此娴熟加淡定从容。这就说明她有很强的观察力。所以她做的很好。

每个孩子身上总有他们自己的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作为成人的我们要去理解孩子,懂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所以,一切从不吼不叫开始。

不急不催读后感 篇4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教出好孩子,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思维,而掌握不吼不叫的教育智慧,正是改变一切的开始。

父母在与孩子发生矛盾时,轻则责骂,重则抬手就打,这也是极其错误的。孩子是需要教育,不经过长期的科学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但我们必须坚持在尊重孩子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教育孩子。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来。对孩子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现实中,那些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就是因为失去了自尊,为什么失去自尊,因为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记得有一次我和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周二的晚上,孩子有一项背诵课文的家庭作业。这项作业需要家长监督并检查,孩子背了七八遍都没能顺利地完成,还在那嬉皮笑脸。当时我就控制不住发火批评她了,结果孩子理直气壮地反驳我,说你觉得容易你来背下试试。见她是这种态度,我顿时火冒三丈,顺手拿起书拍在她身上。孩子哭着说:“我没有你这种坏妈妈”。当时我的心好痛,没想到孩子这样来说我。我突然后悔朝孩子发火,面对孩子满是泪痕的脸,我好心疼。我主动给孩子道歉后,孩子主动说她会用心来完成背诵,不应该惹妈妈生气,最后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很快完成了作业。在通过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一味的批评和数落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一番心理,最后得不偿失。

父母认为孩子不听管教,孩子觉得父母很唠叨,这样无止境的家庭角力经常在生活中上演,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实,很多父母喜欢唠叨孩子,本意是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督促,但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施压,利用孩子的弱点和父母的权威对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不急不催读后感 篇5

我,是最爱孩子的人,我,却又是伤害孩子最深的人!

回想起他小时候的可爱模样,回看一张张照片,那时的森森是那么可爱那么聪明,他就是我的独一无二的比生命还重要的珍宝!我是孩子心里最爱他最温柔的妈妈!

自从孩子上小学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糟糕,妈妈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孩子也越来越暴躁叛逆,一切都从作业开始。最近看了《不吼不叫》这本书,内心无比惭愧后悔。

我为什么要跟孩子较劲老是跟他大喊大叫?我为什么不能耐心一点,我为什么会老是对他要指责而不是商量?因为我的不耐心打击了他多少次,伤害了他多少次!我很后悔。www.692P.cOm

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书本的方法,学会好好跟孩子沟通,尊重孩子,注意给他留面子;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相信妈妈一直爱着他;努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学会如何鼓励孩子,不再打击他,让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让孩子自信起来;以身作则好好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做一个和善的人;我要用耐心和关爱去感化孩子,让他不再茫然无措;我要学会包容孩子,接受他的缺点,和他一起跟困难作战。

孩子需要引导,父母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必须得有耐心,哪怕有再大的困难,责任和义务都得扛起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相信我的宝贝会越来越棒!

不急不催读后感 篇6

坚持早起第三天,去年年底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断了。最近加入V妈抱团早起,受V妈影响,在双11定了樊登读书会,365一年买一送一,超划算。办了会员,花了钱,一定要让自己充实起来,为了能够坚持每天听一本书,早起是必须的,不然下了班只有围绕了孩子转了。

今早5:40起床,洗漱十分钟后,开始一边拉伸一边带着耳机听书,这本书《不吼不叫》大概讲了50分钟。早上刚听完书,叫女儿起床的时候,我又忍不住发脾气大吼大叫了,很自责很内疚,但是书里老师说改变永远不晚,观察自己的想法,关照自己的情绪,然后追踪到行为的根源,是减少吼叫的关键过程。记录自己的情绪是看见情绪最好的办法。

今早7点10叫她起床,开了火火兔儿歌给她听,然后爬在她身上挠挠她,又逗逗她说她口气不好闻,她眯着眼睛笑嘻嘻,逗了她一会感觉她差不多醒了,然后我就说给她脱下睡衣睡裤换上上学穿的衣服,这时候她有点不高兴了,然后就说还要再睡五分钟,我同意了,利用这五分钟我把自己出门需要的东西收拾好就去叫她。往常我这么做她都很配合的穿衣服,起来梳头,洗脸刷牙然后出门。今天特别反常,当我再次提醒她改穿衣服了,时间来不及了,她就开始大声哭闹,跟昨晚的状态一模一样,为了上班不迟到,我只能先走了。这个星期已经哭了好几次,因为她想看动画片我没有满足,跟她约定周五晚上和周六才能看,她虽然答应了,但看得出她还是有点不太乐意。没满足总会有情绪,有情绪总得发泄,昨晚因为我没给她看手机QQ她又哭了好长一会。《不吼不叫》一书讲到每个父母都有情绪按钮,也叫外部触发器,有人看到家里乱就容易发火,有人听到孩子哼哼唧唧就烦躁,有人睡不够就容易发脾气,有人有起床气一起床就心情不好,作者给出解决方案,评估自己要做的事,找出优先级,比如睡不过让自己多睡会,改变土壤环境,愤怒也不会发芽了。吼叫的原因,只是冰山一角,是表象,向内探求,则有更深层的原因,你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希望被爱,被认同、被尊重。当我们了解到吼叫的不良后果或许就会想着改变,吼叫会代代遗传,会迁怒于人。

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是因为人与人的气质是不同的,表现在9个维度上:活动量、节律性、接近或者回避性、适应性、敏感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作为家长,我们是家中定基调的人,当我们熟悉孩子和我们自己的气质,就会明白什么状况会刺激到他们,也将认识到自己和孩子的力量所在。在心中接纳家庭成员各自的不同,你的脾气就会越来越少,都是育儿即育己,做个合格的父母不容易,一辈子也许就一次。书中提到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1、追踪你的吼叫(记录事件、记录你的反应、记录你的回应、后续情况、记录相关的气质、记录你的评估);

2、自我同情,正视现实,接纳自己,对自己充满善意。

3、A—B—C—D法则(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 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4、管教的4C法则(沟通、选择、结果、联结);

5、提前制定计划;

6、使用定时器;

7、规划家庭会议;

8、运用表格和日历;

9、放低声音;

10、利用幽默、惊讶和创意;

11、试试数数;

12、再来一次;

13、用道歉修复过往。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大人。无论在克服吼叫的路上,有多么困难,都要记得我们是大的,他们是小的,我们比他们更强更有控制力,为了他们,我们得保持平静和清醒。世界的和平始于家庭,而吼叫只能带来战争。因为慈悲和爱,所以温柔。

今晚回去先向小妞致歉和解:淇淇,今早妈妈看到你在床上哭哭啼啼,不肯穿衣,当时我很着急因为出门晚了妈妈上班会迟到,而且来不及买早餐我会饿肚子,所以我一着急就对她大声吼叫,对此我感到很抱歉,我知道你当时一定很难过。我不应该冲你发火,以后我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在早起上学这件事上妈妈需要你的帮助,你愿意配合我吗?我猜她一定会乐意帮我,首先再次强调一遍前一晚整理第二天好要穿的衣服要拿的玩具,然后9点半之前一定要上床睡觉,还有早上叫醒她需要有什么信号提醒她,比如以前都是我一播放她喜欢的故事,她就马上起床了,好的习惯应该坚持下去。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改变,总会有办法。